硬核!这支160名重医人的援武汉国家医疗队,今天又投入新的战斗了!
3月17日晚11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也是重庆市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重医附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接到紧急通知:在圆满完成武汉市第一医院支援任务后,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经过短暂休整后,3月21日,重医附一院160人勇挑重担、整装出发,前往新的战场!
重庆市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重医附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160名队员再请缨
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的33天里,重医附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们在执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同时,竭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33天来,他们——
共收治83名患者
治愈重症新冠肺炎病人67例
自建病区临时ICU
开展首例ECMO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实施心理干预
中西结合综合治疗
开展肺康复训练
规范救治重症患者流程
参与各医疗队重症患者指导救治
参与医疗队联合医务处、专家组 、护理部查房
参与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重症巡查组巡查指导
采用西药+中成药+中药煎剂的治疗策略,给病人开具武汉抗疫方,做到“一人一方”,病区中药治疗达到100%
开展了“五星”护理和患者安全文化
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天使避风港-心理减压放松工作室
牵头成立首家“阳光医院”
建立了重症危重化早期预警模型
严格院感防护,确保队员零感染
沿用重医附一院护理质控标准,建章立制,共建立护理相关制度22个,执行了包括护士长总值班制度、《医疗队队员保健制度》等,确保护理质量,解除队员后顾之忧
武汉第一医院召开战“疫”阶段总结大会,在感谢信中写道:
“危难时刻,你们驰援武汉,与我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伴,不舍昼夜、救死扶伤,托起了无数生命的希望,温暖了身负重创的大武汉,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英雄!”
武汉市第一医院送给援鄂医疗队的感谢信
附一院副院长肖明朝在总结大会上作报告
肖明朝代表医疗队接受礼物
2月13日临危受命、匆匆集结出发的那个中午,仿佛还是昨天。
马上要离开这个奋战了一个多月的战场了,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汪志红,一名具有三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在这场病毒肆虐的劫难中,新冠患者不但身体受到了伤害,心理也受到了重创。他们焦虑、恐惧、抑郁,有部分患者还失去了生存的信心。但通过我们医疗队的精心治疗、真情抚慰和悉心呵护下,他们不但身体恢复健康了,心理的伤痛也得到了平复。有病人对我们说:“你们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终身不忘,我们要用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来感恩你们。”我感到这是对我们辛苦付出的最大回报。在武汉期间,我不但感受到武汉人民、援汉医疗队员自上而下的团结、坚韧和奉献,也感受到了无怨、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处处充满人间大爱,深深感觉到我们在这里洒下的每一滴汗和泪都是值得的。这段艰辛的武汉抗疫历程,也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
泌尿外科主管护师 王丹
一个多月来,我和同事们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病区里用专业与敬业播种,以爱心、耐心、细心培养,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终于换来病区“清零”的抗疫成果。看着出院患者一个个笑逐颜开,重燃希望,感激不舍时,我觉得这一场武汉抗疫之战让我历练与成长了,让我知道在勇气和责任之外,还应具有与之匹配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养。
感染科医师 罗华婷
马上要离开战斗一个多月的战场,我想说的对我们治愈出院的患者说声感谢,在这个战场,我们是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履行了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是你们却付出了太多太多,希望随着你们身体的恢复你们的心理也逐渐治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会战斗到疫情结束的最后一刻,我相信胜利终会属于我们,属于武汉人民。
神经内科ICU护士 黄超
还记得我是2月14日下午,作为第一批护士进仓收治病人,15名护士老师和10名医生在短短不到3小时就收治满了70名患者。现在救治护理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告别和战友们奋战一个多月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心里感慨万千,首先感谢的是武汉英雄的人民,他们承受了两个多月精神和身体上双重的打挤,他们没有倒下,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充满了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更对我们援鄂医疗队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尽力让我们能很好的适应武汉的环境、生活和救治工作。其次我更想说感谢后方医院党委、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保障了充足的防护和生活物资的供应,感谢院感老师的保驾护航。因我是这支强大的国家医疗队成员之一而骄傲,这个160人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互相打气,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处处充满了爱的芬芳。正是因为全体队员的每一滴付出才取得了今天的战果,达到“五个一”的成效!
胸外科医师 李林峻
看到病区新冠患者面带笑容健康出院,给我们挥手告别时,感觉受过再多的苦、流过再多的汗都是值得的。作为一个医生此时能为他们做点事情,内心很自豪。最牵挂的还是最后转去火神山医院那位81岁的婆婆,坚信她能坚强的挺过这一关。
妇科护士 江颖
虽然这一个多月来,每天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工作。身体一直浸泡在汗水里,经常感到自己快喘不过气,但是每天看到康复的患者出院,都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值得!感到荣幸!患者们在出院时都对我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表示此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医务人员也能够尽早安全地回到重庆,和我们的家人团聚,真的很感动!这就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收获,最好的回报。我们治疗的第一批患者大多都康复出院了,明天将转战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同样是救治一批重症患者,虽略有疲惫,但我们是一支团结奋进、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又有了前面的临床经验,我们必定将帮助更多的新冠患者重拾健康。
血管外科主管护师 卢莎
作为非感染专业的护士,经历了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第一次入舱,真正犹如战斗一般,丝毫不能懈怠,我们也努力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从一开始的有点畏惧到各个环节流程的熟悉,我参与了临床护理以及院感工作,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大家的付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一部分援鄂队员已经回家了,我们队申请继续战斗,相信大家能够更快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会继续发扬重医一院人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所有队员一起加油!胜利之日指日可待!
马上就要进入新的院区继续工作,你想说些什么?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徐昉
作为被选中的7支留下来再次参加战斗的国家重症救援队的一员,我觉得很光荣。重症新冠肺炎有它的特殊性,需要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对开展新的工作很有帮助。我是一名重症医学专业的大夫,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杜斌教授说了“重症救治不放松,我最后撤”。留在新冠救治的一线,用自己从业20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救治新冠危重症就是我作为ICU大夫的责任。在重症患者集中后的,如何救更多重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回家,我还有很多事要做。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团队协调,院感防控都丝毫不能松懈,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我要说,谢谢你,武汉,你让我留下来。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黎平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目的地到下一个目的地,既然还有更重的病人需要我们,那就勇敢面对,尽医生的职责,乘胜追击,为武汉的全面胜利贡献一己之力。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汪志红
这个任务是光荣的,这说明我们一个多月的诊疗工作得到了认可,我们也备受鼓舞。其次,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接管的仍然是重症病区,病人大多已经治疗了1个多月,病情仍然危重,诊治难度更大。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已经积累了较多的重危患者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了防护知识和技能技巧;医疗队员的配合也日益默契。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发扬重医的优良传统,不惧困难,合理、精准诊治患者,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防护,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最终打赢这场新冠病毒歼灭战,平安凯旋而归,为重医增光添彩。
消化内科护士 赵刚容
在武汉第一医院工作的一个多月,从紧张到从容、从陌生到感动,和万千奋战在一线的其他医务工作者一道,坚守住了自己的岗位。很庆幸,我们取得了这场抗疫生死战的阶段性胜利,现在即将奔赴新的战场,到新的院区继续工作。虽然我也很思念家中的小宝,这几天也看到很多医疗队已经胜利回家,但疫情尚未结束,这里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能留下来继续打这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医疗队的肯定,我感到很荣幸。前期一个多月的重症病房工作,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成立了临时ICU,掌握了重症病人的护理要点,如气道管理、呼吸机使用、基础护理、心理支持等。在个人防护方面,我们也适应了各种防护服、口罩、护目镜,能根据其优缺点调整至最舒适状态继续工作。因此,我们有信心出色地完成病人的救治任务。最后,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是我仰望的名校,能在其附属人民医院工作,是人生难得的一次进修机会,我深感幸运。
开启新的征程期待他们捷报频传早日凯旋!
素材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
供图:医疗队队员王小文 、徐昉
编辑:蔡雨齐
排版:黄泳琪
往期热点
“白衣天使 守护生命”,让我们在重医相遇 !重庆医科大学2020年高考咨询平台上线
火了!重庆女医生《一封写给武汉的情书》被媒体广泛转载
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与病毒赛跑的40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科研攻关团队的感人故事
重医原创MV|《终有一天有人会了解》, 致敬所有奋战“疫”线的白衣战士!
点一下 在看
为他们点赞!